学科办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学科>>校级优势特色学科>>校级特色学科>>正文
 
校级特色学科-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一、学科沿革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特色学科涵盖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4个二级学科,其形成可追溯到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成立,2003年前依托于中西医结合基础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申请,同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获得首个中医院校的西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2年成为河南省第八批一级重点学科;2016年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色学科。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紧密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理念,紧密围绕中医中药理论与现代基础医学技术的交叉点、结合点,探求其新领域、新知识和新发现,目前已凝炼出以下五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本方向主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思路与方法深入探索中西医药治疗的机制。以神经电生理技术为特色,建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相关指标分析方法,建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研究的实验技术;采用实验研究揭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分子机制,运用动物、细胞或分子模型筛选并优化有效药物,研究中西医药的作用机理,阐明其相应的分子机制,总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损伤理论。力图在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不同发育阶段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机制和信号转导及其影响因素、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药物研制等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在神经干细胞再生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方向二:分子肿瘤病理学与免疫肿瘤病理学研究。本方向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充分利用本学科研究平台和专业技术优势,探讨和揭示中医药在防治我省高发恶性肿瘤方面的作用、优势及其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运用中药和方药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近年来,先后进行了苦参素抗胃癌和食管癌的作用及机制、益肝化毒胶囊对S180荷瘤小鼠病理形态学研究、不同治法方药诱导H22荷瘤小鼠细胞凋亡和抑制增殖的实验研究,发现苦参素、益肝化毒胶囊、活血、祛湿、养阴方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增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今后五年力争在中药/方药对食管癌/胃癌的作用机制方面有所突破,使中医药防治肿瘤作用及理论的探讨与国内和国际研究接轨。

方向三: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本方向以动物和离体细胞实验为基础,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运用分子生物及病理学实验技术,探讨现代与传统医药对其干预的分子病理机制。优势特色: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中,我们首次报道了葛根素、淫羊霍苷和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减轻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可能是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途径标志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基因的表达,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未来五年,力争在各级自然基金项目支持下,借助于学院的各级实验平台,探索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的靶向分子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向四: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防治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目前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中药调控淋巴细胞表面细胞分子干预HIV增殖的研究;基于炎症信号转导通路中医药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以及利用酵母功能互补系统干预冠状病毒增殖的中草药筛选平台的构建。其研究特色为从基因、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深层次开展机制研究,以探讨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并揭示中药的作用途径及主要靶点。本学科的优势是研究基础扎实,本学科一直开展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科成员科研素质高,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科研经验丰富,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科研技术和方法。中医药防治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基础及应用是本学科长期固定的研究方向,通过系列连续研究,力争在中药治疗对病毒/细菌以及机体免疫的影响方面有所突破,为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及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方向五:中医药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干预。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有些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本研究方向旨在探讨中医药对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特色、优势:1.课题组成员均是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专任教师,对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之间的作用机制非常熟悉。2.课题组长期从事该研究领域,并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可能取得的突破: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筛选出相关致病基因并结合其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影响,探讨中医药对致病基因及对神经内分泌多层面调控机制,并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有效依据。

三、主要研究成果

该学科近五年来,学科各方向成员共发表论文212篇,其中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137篇,被SCI、EI、ISTP收录学术论文13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35部,其中教材25部,专著10部;获得科研成果3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教学获奖共计1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行业奖7项,主持各级科研项目29项,科研经费共计492.6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经费211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经费240万元;厅局级科研项目7项,经费41.6万元;主持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经费30万元。

四、人才培养

基础医学学科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在目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自2003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2名,授予硕士学位13名,近五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优秀率87%。该学科教授全部参与在研究生教学第一线,先后出版了《系统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病理学(PBL案例版)》、《生理学研究进展》等教材和教学用书8部。“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研究”2014年9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础医学实验教改团队”成为河南省2014年度省级教学团队; “正常人体解剖学” 获2014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分获河南省2012年度、2013年度双语课程。

五、学术交流

学科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积极的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交流,建设期间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邀请选派成员做访问学者,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交流;积极选送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国内学习和进修,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病理系高级研究员进行学术交流。

六、平台建设

该学科自2012年获得第八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以来,充分把握省财政和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专项经费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近三年,共投入1010万元人民币,(省拨付每年140多万,三年430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300万,学校投入280万)购置仪器设备205件(万元以上设备60台件)。建成“细胞培养、核酸实验、蛋白实验和形态观察”4个实验平台,供全院师生员工以及省内高校师生共享共用。

关闭窗口
 
 
 首页 | 工作职责 | 部门设置 | 部门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点学科 | 政策信息 | 管理系统 | 文件下载 | 学术活动信息 
 

 河南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2012.10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BN707  邮编: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