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办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学科>>校级优势特色学科>>校级特色学科>>正文
 
校级特色学科-中医肝胆病学
  中医肝胆病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肝胆病学科是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药物性肝损伤(药毒)协作组组长单位、脂肪性肝病(肝癖)协作组副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肝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河南省中医名科。

1.学术研究

1.1学科研究方向

在多年的学科发展和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药防治肝硬化为重点的三个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

根据患者发病特点,总结出“痰湿瘀阻”是该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及基层医院示范研究”,制订了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标准,优化和验证了中医治疗方案,该方案已被确定为重点专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验证方案。对院内制剂消脂护肝胶囊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了药学、药效学、毒理学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2)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肝炎)

开展了健脾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及基础研究,提出了通过健脾清化治法降脂增强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学术观点,并开展基础及临床观察,采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探讨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凉血解毒灌肠法降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开展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病毒型肝炎的研究,如中药保留灌肠清除内毒素血症、脐火疗法治疗阴黄等并制定了操作标准。在重大传染病专项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并优化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方案;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人工肝技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降低人工肝术后胆红素反弹率,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

3)中医药防治肝硬

开展了补肾养阴利水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化痰祛浊法治疗肝性脑病、软坚散结法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肝脾肿大等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舌下络脉与超声、CT、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总结出舌下络脉的变化可作为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开展了肝硬化患者临床数据整理发掘,建立临床数据库,并开展了肝硬化患者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模型研究;开展中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开展了中医特色外治疗法(针灸、拔罐、脐火等)结合内治疗法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开展了健脾补肾法增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2.学科队伍

2.1学科带头人

赵文霞教授为中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6年获得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参与2项,主持及参加国家“十一五”科研项目4项,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教学课题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230余万元。参编教材4部。

从事中医肝胆病学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注重教学法研究和教材建设,开展中医内科精品课程建设,自编了《中医肝胆病学》,在本科生及研究生选修课讲授中获得好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后期临床教学研究,申报省教学研究改革立项,曾获得学院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4人,其中5人读博深造,现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7名。

2.2学科成员

学科有成员26人,平均年龄45岁, 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学科医师队伍年龄结构日趋合理,45岁以下副高以上学科成员占32%,学科知识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技术职务高中初层次进一步优化,学历层次逐渐提高,学历结构日趋合理(博士11人,硕士10人,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家中医院校,学缘结构合理。

3.临床发展

3.1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学科根据肝病疾病谱发展规律,结合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对肝胆病学科进行了分化,将原有的肝病病区分化为肝炎、肝硬化、重肝、肝癌等病区,其中一区主要收治原发性肝癌及肠道疾病;二区主要收治胃、胆、胰腺疾病;三区主要收治脂肪肝(肝癖)、肝硬化(肝积)、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病等病种;五区主要收治慢性肝功能衰竭、慢性乙型肝炎(肝着)、肝硬化(肝积)等病种,经过专科分化后,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年出院患者达4500余人次。

学术发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了临床,门诊量及年出院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门诊量由2012年的57520人次增长为108000人次,业务总量从2012年的3300万元增长为2015年的9252万元,区域外病人由2012年的32%增加2015年的至38%,

学科开展了20余种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埋线治疗脂肪性肝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荷叶中药封包治疗肝病;脐火疗法治疗黄疸;隔姜灸治疗肝硬化白细胞减少等技术,形成督灸、针刀、脐火疗法治疗慢性肝病临床诊疗规范。

3.2临床新技术

(1)中医多途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2)ERCP技术联合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

(3)中医多途径联合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4)DC-CIK生物治疗技术联合中医益气扶正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3.3临床技术推广

近5年共举办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省级5项, 5种中医特色疗法在协作组及基层医院推广。4种新技术被纳入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项目在协作组及基层医院进行培训推广。研制了“退黄合剂”、“肝炎康丸”、“软肝丸”等医院制剂并取得显著效益。

4教学建设

4.1转化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把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学科带头人赵文霞教授十分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采用了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改变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单纯理论分析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课间见习时间,鼓励学生早临床,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

4.2重视实习管理,加强临床带教

在教学在临床带教、实验室教学等方面,实行集中管理,专人负责,一对一带教,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按照《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管理规定》对临床实习学生进行出科考核,包括病历书写、技能考核。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加强形象直观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采用CAI课件,并增加见习次数,采用床边教学,使学生对本科室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使临床与教学结合更为紧密,加强对实习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并举行出科考试,以执业医生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

4.3完善教学大纲

本学科在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需求,进行相应的分层教学,制定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及进修生培养计划,编制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具体见附件),编写了硕士生教材《内伤杂病临床研究》,在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选用《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外,进行《中医肝病学》、《消化病学》(自编)教学和自学。并根据临床教学的特点,制定了本科生临床培养计划和实习大纲,按照培养计划对实习生、进修生进行培养。并根据进修医生的特殊需求,编制了专供进修生使用的教学大纲,讲义特色突出。

4.4更新教学方法

近5年在教学改革的同时,对教学进行了多方面建设,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教学示范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特色专业的建设等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精品课程:通过教学建设,完成了中医内科学肝胆病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出版了《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研究生教材;开展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及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等。

2)教学团队:教学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教学建设,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教学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一线教学人员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3人,教学经验丰富。具备承担硕士、留学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多层次,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学、针推、中医高护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能力。学科内5人获得河南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98人,多数中青年毕业生中坚力量,11名研究生获省优秀论文奖及国家研究生奖学金,2人获得国家优秀学位论文。

3)特色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医肝胆病学是我学科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引进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特色专业。《中医肝病学》已经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选修课中讲授5年,将中医药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成果补充到教材中去,并结合清热凉血法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及检验指标综合诊断肝硬化的标准也被补充到教材中,使教学内容与临床结合的更加紧密。

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学科依据医院及学院实验中心、检验科进行试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室人员资历丰富,现正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工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参评工作,明年将建立中医药防治肝病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基地,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学科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学科的实验教学质量。

5)教学改革成果:主编或参编教材8部,《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为我国首部研究生中医内科教材,以上教材均已运用于临床教学。制作了肝胆病学CAI课件,运用于临床教学,获得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发表教学论文25篇,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5科学研究

5.1科研论文

近5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2篇,SCI 2篇,每人年均5.5篇。出版著作23部,出版专著副主编以上21部。

5.2科研项目

主持参加国家课题12项,省部级6项,地厅级2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6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

5.3科研成果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他省级奖2项,制定重点病种诊疗指南3个已通过学会发布。学科目前取得9项专利,其中消脂护肝胶囊配方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通过科研协作,已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感染科广泛应用,并推广至河南省内多家市级医院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6学术交流

6.1国内交流与协作

学科共计参加全国肝病、消化病学术会议109人次。外出讲学42人次,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学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多次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学,提升了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增进了学术理论的交流融合。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二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陕西中医学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建立了协作关系,协作进行“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综合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慢性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等,针对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

6.2国外医院交流与协作

学科重视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开放、合作,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肝胆病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中医药临床研究和临床基础研究的示范基地。学科与日本滨松大学,德国博世医院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已推荐2名研究生至日本滨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名学术骨干至博世医院访问学习。通过高层次人才外出攻读学位,访问学习等方式,学科加强了与国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明显提高了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6.3举办会议

学科承办国际及全国性会议4次,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6次,承担国际交流项目1项,主办国家级会议2次,在国家级会议报告8人次。

7.基础建设

7.1软件建设

1)古代文献数据库

建设于2011年,共收集古代中医肝胆病文献及论著798篇,主要包括中医肝胆病、中医脾胃病、中原医家著作等古代文献,同时涉及中医内科多个领域,成书年代从金元到清末,共设有12个条目。学科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 可以实现按照医家及病名为分类索引的搜索,以满足中医肝胆病学科教学、临床、科研的需求。

2)现代文献数据库

建设于2011年,共收集文献及论著65144篇,涉及消化、外科、内分泌、传染病等学科,文献年代从1983年-2014年,共24个条目。学科有专人对文献数据库进行建库,并对文献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和扩充,订阅有中国知网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HKD会议全文数据库、CHKD报纸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pubmed数据库可提供先进、完善的信息情报检索,为中医肝胆病医教研服务。设置专科网站三个(肝病,肝病外治、肝癌)

http://ganbing.hnzhy.com/(肝病)

http://waizhi.hnzhy.com/(外治)

http://www.hnganaiwang.com/(肝癌)

3临床资料、病理、血清数据库

目前学科在我院现有医师工作站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主要研究病种的信息库,即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信息库,对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化验、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了随访数据管理信息库。同时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及各项省级科研课题,逐渐完善肝硬化患者病理数据库、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血清及病理数据库、脂肪性肝炎病理及临床数据库。

7.2硬件建设

1)教学基地:理论教学场地面积1700m2,具备多媒体教室,每次可容纳学生约350人。临床教学场地面积4500m2,每次可容纳学生约130人。

2)临床基地:肝胆病学科目前病房面积6050m2,包括四个病区、开设病床200张,其中肝病床位100张,中医特色治疗室1个、10个专科专病门诊、内窥镜治疗室、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室、生物治疗室、肝病实验室。拥有一支职称、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所有基地人员均通过医师资格证和资格证考试,能够提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开放服务。

3)实验室条件:学科肝病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常规生化分子生物学条件。现有建筑面积120m2(含细胞与分子生物实验室),拥有分析室、仪器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几个功能实验室。仪器设备功能齐全,除一些基本仪器设备外,还拥有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AXON200B细胞膜片钳系统、BiopacMP150多道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显微图象采集与分析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ABI荧光定量PCR、低温高速离心机、双向电泳系统、蛋白纯化系统、小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ema screen 18血细胞分析仪、徕卡旋转切片机等多台大型先进精密仪器,设备总值达800多万元,可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医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专业实验技术人员12人。

关闭窗口
 
 
 首页 | 工作职责 | 部门设置 | 部门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点学科 | 政策信息 | 管理系统 | 文件下载 | 学术活动信息 
 

 河南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2012.10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BN707  邮编: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