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

2016-10-20  学科建设办公室

1.学科沿革

中医心病学学科始建于70年代,由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著名中医心病专家孙建芝、袁海波、毛德西教授创建,现已形成一支以韩丽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朱明军、王振涛为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知识结构合理学术队伍。现有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色优势教育基地、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国家药监局心血管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河南省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设四个病区、两个冠心病监护病房及心病研究所、中药药理实验室(三级)。2.学科特色与优势

目前中医心病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发展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及相关疾病三个研究方向。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心病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心系疾病临床疗效、促进学术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契机,开展了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治及应用规范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治疗方案研究;制定了胸痹心痛、心悸等特色诊疗方案;研制开发了治疗心衰的“参附益心颗粒”、“心衰康颗粒”,治疗冠心病的“芪参胶囊”新药;进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律复康胶囊、心悸宁胶囊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并依托国家三级中药药理实验室建立了膜片钳实验室、细胞成像实验室,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使我院在该领域处于国内中医心血管界领先水平;开展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及标准建立的研究及相关药物防治冠心病机理和疗效观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

3.学科带头人简介

学科带头人韩丽华,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高校学术拔尖人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心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2004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已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20余部,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IMG_256

4.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4.1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方向,主要开展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及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中医证治方案,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中医药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在该研究方向获得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获得成果及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中文核心23篇,SCI收录2篇。

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韩丽华。

4.2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方向,主要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及相关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撰写并发布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已在全国推广。提出“益气升阳举陷活血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本学科为国家中管局心衰病、肺心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在该研究方向获得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项,获得成果及奖项4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中文核心25篇,SCI收录2篇。

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朱明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中医内科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副主任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郑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基本医疗保险专家咨询组成员。主持或参加完成部省级科研项目15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厅局级奖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4.3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向,主要开展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同时探索了中医康复学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采用细胞成像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开发了防治支架内再狭窄无创低强度激光治疗仪;制定了心脏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医综合干预方案;开展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脏康复单元,编写了《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学》。在该研究方向获得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获得成果及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中文核心21篇,SCI收录9篇。

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振涛,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毒性心肌炎重点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2006年4月~10月在日本浜松医科大学附属病院循环器科任访问学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首届名中医。2010年来主持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项;教学项目2项;获得科研成果及奖励4项,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SCI收录1篇;教学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

5.科研情况

近5年获得各级科研项目4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横向联合科研项目12项,共获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获得科研成果6项,各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临床、科研、人才等建设为载体,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研究基地,促进学术发展,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6.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重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制定了中医心病学科学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方案。建立了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建立了人才培养制度与档案。

注重转化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特色体现。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培养传承型和创新型人才;造就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学科带头人;加强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7.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通过教学研究、教材编写、重点专科建设、基础研究等,与广东省中医院等8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国外多个学术机构存在长期的交流与协作关系,聘请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德国圣.伊丽莎白医院等多名教授为本学科座客教授。派学科人员到日本浜松医科大学附属病院、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等进行学习研究,且与以上两家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全国或省级心血管学术研讨会和各级继续教育。

8.平台建设

本学科通过专科专病基地建设,重点研究室、研究所建设,实验研究基地,心脏病康复单元建设,中心监护室建设,心血管检查室建设和网络信息库建设,把自己建设成为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