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一流创建学科中医学学科简介

2023年04月17日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成立于1958年建校之初。1979年,中医学下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两个二级学科开始硕士招生;1998年,中医学学科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3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20年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2021年成为河南省一流创建学科。

中医学学科建设横跨中医学院(仲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儿科医学院、康复医学院、药学院等7个学院,包括中医基础类、临床类学科,并与中西医临床和中药学部分方向交叉。现有10个主要研究方向,即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感染病、儿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病临床与基础等5个中医临床方向,中医康复方案与技术、经络理论与针推手法等2个中医技术方向,以及中医方证基础、仲景学术理论、方药现代研究及综合应用等3个中医基础方向,其中呼吸疾病、儿科疾病和艾滋病的研究国内领先。

创建以来,学校先后出台《河南中医药大学关于“双一流”创建的意见》《河南中医药大学深入推进“双一流”创建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设立“学科特区”、建设交叉学科、调整优化学科学院结构、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部等,大力推动“双一流”创建工作。学科秉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建设理念,聚焦学科内涵,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以项目落实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临床医学(2022)和药理学与毒理学(2023)学科先后进入ESI前1%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获B等,较第四轮提升2个档次。学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取得实效。

(一)领军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引领学科创新发展

学科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如国医大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岐黄学者首席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等1人,国家二级学会主任委员11人次,国家青年拔尖计划1人、岐黄学者5人、全国名中医6人。

(二)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持续提升培养质量

学科拥有完整的本、硕、博教育培养体系。在思政建设、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实效。学科多个支部分别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8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

创建以来,学科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目前共12个),获批省智慧教学建设示范校,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11项,主编行业规划教材33部。

注重学生科研素养和学术能力培养,创建以来,获河南省优博、优硕论文10篇;获“岐黄杯”博士论文大赛奖9项;在“挑战杯”、“互联网+”竞赛中,获国家奖4项。

(三)特色平台建设再上台阶,不断凝结科研硕果

学科拥有多个高水平临床和科学研究平台。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管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1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4个。拥有重点学科/专科/诊疗中心64个,包括国家区域专科诊疗中心6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河南省16个。学科是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学科围绕10个主要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创建以来,学科制定修订标准/指南28项,其中《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获“中医药国际标准贡献奖”。新药益肺济生颗粒成功转让(目前学科已研发新药3个);多个抗疫制剂获省药监局批准,13种制剂已推广使用。创建以来学科获批国家级项目94项,获批省部级科技奖2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47项。

(四)社会服务能力与日俱增,广泛收获各界赞誉

学科充分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积极制定并推广相关技术/标准/指南,促进了全国中医临床服务能力提升;研发3种新药并转让,推动36种院内制剂在医疗集团成员医院调剂使用,举办各类学习班150场/次,培训基层医生3万余人次,为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对促进河南省中医临床服务能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学科围绕河南道地药材及主产药材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药效物质基础、质量评价与控制等开展研究工作,大力推动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指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200余万亩,带动近30万药农致富;6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29种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保护;牵头完成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在多家药企推广。

学科坚持传承中医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仲景医药文化”入选第五批省非遗代表名录;“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首批特色智库。

疫情防控期间,学科临床方向累计派出40余批、5000余人次支援武汉、上海等地进行疫情防控,供应汤剂近60万袋;疫情防控政策调整2个月内,收治新冠患者13986例,其中危重症2597例,中医药参与率100%;制定新冠肺炎专家共识等标准并推广;获多项国家和省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