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0 学科建设办公室
一、学科沿革
中医肺病学科创建于1975年的中医内科呼吸组,早期以临床为主,以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为主要方向,全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辨证治疗为主,配合中医外治法等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享誉省内外。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呼吸博士研究生,2013年我校获得博士授予权,中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中医博士授予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其主要方向,中医肺病学为其核心方向,2014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肺病学科为主要方向,已招收4人。学科以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肺炎、中医药防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对学术梯队、专科、研究所、实验室、人才培养等全面建设,现为全国规模较大的中医肺病临床学科。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1.具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肺炎、中医药防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
2.临床研究从疾病的证候规律、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发病机制等方面研究深入广泛进行;
3.学科下设3个呼吸病区、RICU、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睡眠呼吸监测室、中医特色疗法室、肺康复室、门诊、呼吸研究所、中药呼吸药理三级实验室等。临床、科研、教学有机结合。
4.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学科队伍30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二级教授2人,河南省名中医2人,河南省杰出人才、杰出青年各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学科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高级职称17人,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3人,知识结构合理,年龄层次明显,学历学缘结构广泛。
三、学科带头人
李建生,男,1963年9月生,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首届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现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组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带头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防治团队负责人,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老年病证实验室负责人等。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会长等。学科建设以来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2项,2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及著作权15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9篇,通讯作者60篇,被SCI、EI收录30篇。主编论著3部;培养硕士20名,博士6名。
后备学科带头人
李素云,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杰出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备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肺病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病科负责人、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科后备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系病分会常务理事、内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呼吸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证候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康复技术及中医药作用机制等研究。
建设期间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共3项,目前主持在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外治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项目等课题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科建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1篇,被SCI收录5篇;获发明专利和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等10项。培养硕士11名,博士2名。
四、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本学科有3个明确而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即: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人肺炎和中医药防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每个研究方向均具有与之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支撑,并有稳定的研究队伍、满足需要的临床研究基地、实验室基地支撑学科方向发展。围绕着主要研究方向,结合临床实际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在证候分类与诊断、诊疗方案/方法、疗效评价、诊疗指南、中医特色技术规范及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的诊疗水平,促进了学术的进步。
学科建设以来(2010.01-2016.09)科研立项6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9项,省部级22项,厅级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授权1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62篇,其中SCI、EI收录37篇,出版著作13部,教材4部。通过学会发布中医证候诊断标准7个,中医诊疗指南3个。
1.方向一: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本学科近15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COPD被列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数年来,学科重点围绕COPD的病机、证候规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规范、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效显著。该方向学科建设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课题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评审结果已公示),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90篇。
方向学术带头人李素云教授:学术带头人李素云教授,1990年开始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气道阻塞性疾病及呼吸道感染,重点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纤维化,近20年来,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并发症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项目等,目前主持在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外治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团队项目等课题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科建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1篇,被SCI收录5篇;获发明专利和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等10项。培养硕士11名,博士2名。
2.方向二:中医药防治老年人肺炎
中医药防治老年人肺炎是本学科近20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重点围绕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证候规律、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适宜动物模型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开展研究,成效显著,提升了临床诊疗水平。该方向学科建设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
方向学术带头人李建生教授:学术带头人李建生教授,从事肺系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致力于研究老年人肺炎和COPD的中医药治疗,以治疗方案、病机和辨证论治规律,疗效评价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学科建设以来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奖2项,2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及著作权15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9篇,通讯作者60篇,被SCI、EI收录30篇。主编论著3部;培养硕士20名,博士6名。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成效显著。
3.方向三:中医药防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的疑难疾病,也是呼吸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疾病。中医药防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本学科近10年来主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方向重点围绕着中医诊疗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证候规律、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技术、诊疗指南、疗效评价等开展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该方向学科建设以来承担省级课题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
方向学术带头人宋建平教授,女,51岁,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担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纤维化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发表论文105篇,参加编写专业著作13本。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8项,参与完成科研课题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五、科研情况
中医肺病学科建设期间(2010.01~2016.09)承担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65项,主持国家级课题共29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0项,青年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4项。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授权11项。制定并通过学会发布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7个、中医诊疗指南3个。
中医肺病学学科自建设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62篇,其中SCI收录30篇、EI收录7篇、国家核心期刊(2008版)收录196篇。出版学术论著13部,教材4部。
本学科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诊疗中,明显提高了疗效,学科业务收入逐年上升,明显推动了学科发展。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肺病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同时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骨干方向。本学科5年来一直承担河南中医学院肺病学科的临床教学任务,部分学科人员参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科建设以来,取得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3项,获得河南省高校教学成果2项(一等、二等奖各1项),发表教学论文11篇,主编教材4部,2项研究成果被纳入教材。
中医肺病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层次齐全,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方式丰富。2013年我校获得博士授予权,中医肺病学为中医内科学核心方向。2014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肺病学科为主要方向。目前共有在站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生39人;建设期间培养硕士研究生54名,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1.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学术合作
本学科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有着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省中医院),聘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教授为中医内科学特聘教授进行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科2013年参与建立了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由河南中医学院牵头、联合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郑州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辅仁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合作良好。本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肺病科COPD协作组的组长单位。与学科共建的18个单位共同完成了COPD的诊疗方案验证与COPD临床路径的实施;与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共同完成了5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Ⅱ期、Ⅲ期临床研究任务;与20多家临床单位合作完成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临床协作研究任务。2009年10月本学科的中药呼吸药理三级实验室成为美国BUXCO公司全球示范实验室。并与其签订共同研发小动物弥散功能仪器的合作协议并开展研究。
2.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承担重点病种COPD研究工作,每年均组织一次全国性中医COPD学术研讨会。2010年~2016年在郑州市召开了学术研讨会5次。并通过会议、学术讲座、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河南省重点专科,组织学科成员参加国内行业性学术会议200余人次,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并通过会议专题讲座或论文报告,会议讨论等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发表会议论文50篇;同时学科医师分层次参加院外组织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科室人员定期到地方中医院进行基层医师培训讲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学科骨干先后到美国杜克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医疗研究中心短期交流学习。
2013年10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Jack R.Harkema教授来我校就大气污染物(PM2.5、臭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进行为期5天的学术交流,并被聘为客座教授。
八、平台建设
建设以来,肺病学科紧密围绕临床科研和专科专病进行建设,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基地条件得到了改善。
1.临床基地
临床基地肺病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重点专科、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拥有病房面积3120m2,设有3个病区,普通病床150张,睡眠呼吸检测床2张,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6张。并设有睡眠呼吸疾病监测治疗室、肺功能检查室、运动肺功能检查室、纤维支气管镜室,中医特色治疗室、10个专科专病诊室。拥有呼吸病研究室、呼吸研究型门诊和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基于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建立了科研信息一体化系统、病人登记系统和随访系统,搭建了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协作网络,为临床研究的开展与成果转化提高了良好平台。
2.实验研究基地
学科拥有中药呼吸药理三级实验室、河南省高校中医内科学科开放实验室,搭建了新药研发平台。拥有固定实验室人员8名。具备动物肺功能技术、细胞膜片钳技术、嗜酸性粒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细胞免疫主要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关键的实验技术。能够开展动物急毒、长毒、安全性实验等新药临床前实验方法与技术。学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3个研究方向需求,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实验研究技术,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临床和科研的发展。
3.学科教学基地
肺病学科拥有专用的示教室,小型学术会议室面积,购置有心肺听诊系统,针灸教学模型人等实训设备,医院设有实训室,开放共享,示教室配有多媒体投影仪,互联网等办公条件,满足教学需要。
本学科建立有自己的网站“河南中医呼吸网”、“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网址:www.cmhxb.com、http://www.hxxtzx.com/index.htm,网站板块内容完善,扩大了覆盖面,目前网站运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