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0 学科建设办公室
一.学科沿革
中医肝胆病学科创建于1975年,1979年在全国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1999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肝病博士研究生;2000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学院肝病研究所、肝胆病诊疗中心。学科以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为研究方向,医教研全面发展,专业特色突出,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肝胆病临床学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肝病重点专科,药毒(药物性肝炎)协作组组长单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副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肝胆病重点学科、国家“十二五”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河南省首届中医名科,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中心。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
运用中医药理论开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阐发了其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制出多种院内制剂,开发引进诊疗新技术,形成并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围绕疑难危重病治疗难点,探索中医药救治方案,提高了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人员的团结协作,通过学科内部专业病种分化,专业协作组(病毒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脂肪肝组、重症肝炎组、药物性肝损伤组、酒精性肝病组),学科实力临床及科研实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每个专病均有明确配套、稳定的学术梯队、临床基地、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等支撑,与同类学科相比,在临床规模和治疗效果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有国家级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2个、省级主任委员2名,委员20名,为中医药学会河南省脾胃肝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三.学科带头人简介
赵文霞,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医学部主任、脾胃肝胆病科主任、病理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届名中医。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3项)。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教学课题2项;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8项。获授权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编撰著作20部(其中主编5部、副主编3部,教材7部)。
四.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简介)
1、中医药防治脂肪性肝病:近年来重点围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开展病机、证候规律与诊疗方案、新药开发与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学术带头人赵文霞教授,从事肝胆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提出痰 湿瘀虚是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疏肝健脾、化痰利湿活瘀是脂肪性肝病的重要治法的学术观点,以健脾利湿、化痰活瘀为基本治法,配合饮食、运动、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新思路,形成了中药、埋线、肝病治疗仪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重点专科的共识方案在国内开展验证,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ADPN/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的化痰祛湿活血法治疗NASH的机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及基层医院示范研究”、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消脂护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开发研究”等课题,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研制的“消脂护肝胶囊”已完成新药开发前研究,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2、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近年来重点围绕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中医症候学分布规律、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医院制剂开发及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方案等研究。
学术带头人刘光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1项,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2项。获授权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5部。201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研修。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近年来重点围绕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病机、证候规律与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特色疗法及医院制剂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
学术带头人禄保平,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所所 长。主持、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教育研究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先后获先后获得科研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著作10部。
五.科学研究
本学科近5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3项),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十二五”国家中医专项3项,目前拥有科研经费600万元。近五年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厅局级科研奖励3项。获批国家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出版学术专著45部,主编、参编教材7部。成果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临床,年业 务收入6000万元以上,成果转让及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年200万元以上。
六.教学及人才培养
现有学术梯队成员25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2名、河南省名中医2名、河南省优秀专家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高级职称16人,博士学历10人,硕士学位13人,平均年龄38岁。知识结构合 理,年龄层次明显,学历学缘结构广泛。近年培养博士2名,在读博士3名,本学科承担着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以全日制培养为主,辅助以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培养方式。参编写十二五教材3部,将学科科研新成果纳入教材、教参或讲义,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取得较好成果。5年来,共招收培养 硕士学位研究生67人,授予硕士学位58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源国家级课题11篇、教育部课题6篇、省部级重点课题7篇、其他省级课题11篇;7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校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本学科重视对中青年成员的培养。先后选派学术骨干3人分赴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德国罗博特博世医院、吕纳堡市医院研修,学习肝胆病诊疗新技术。1名学术骨干被遴选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积极鼓励学科成员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重视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除了继续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等国内学术机构维持长期稳定协作关系外,还与日本国东京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德国斯图加特市罗博特博世医院、吕纳堡市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针对本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主办国家级会议3次,省级会议及继续教育学习班6次,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汪承柏、王灵台、钱英等教授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讲学,提升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增进学术理论的交流融合,有力地促进中医肝胆病学科的发展。
5年来先后举办了“疑难重症肝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技术”推广应用学习班及国家继续教育培训班10余次,成功举办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年会;学科成员参加国家学术会议60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0人次,外出讲学20人次。国内外学术交流完全能够满足学科建设需要。
八.平台建设
目前本学科理论教学场地面积1700m2,临床教学场地面积4900m2,具备多媒体教室。临床基地包括四个专业病区、消化内镜诊疗中心、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中心、中医外治室、生物治疗室、肝病实验室,开设病床200张,年门诊量8万人次以上,出院病人4800余人次。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 床药理试验基地。依托国家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研究平台及河南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临床科学研究及实验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保健的开放服务,满足学科研究需要。学科设有图书文献资料室,建立了肝病古今文献数据库,建有专业网站“河南中西医结合肝病网:ganbing.hnzyy.com”及微信平台,日均访问量超过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