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

2016-10-20  学科建设办公室

一、学科沿革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我国中医界设立的最早学科之一。学科1982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是较早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2001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4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15年开始招收博士后。2004年学科被评为河南省第六批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通过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验收,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重点学科;2010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三、学科带头人简介

司富春教授, 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市、校三级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1994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博士,94年博士毕业论文获上海优秀毕业论文。1995年-1998年12月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后,获韩国博士后基金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4年)、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获河南省人才资源开发成果奖(2002年)、2003年和2007年韩国韩医学会优秀论文奖、2003年中国优秀医学论文奖、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2003年)、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2007年)、河南省文明教师(2003年)、河南省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河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2005年)、河南省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2004年)、首届河南省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2005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全国先进个人(2006年)、河南省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2007年)、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时代先锋青年典范称号(2007年)、河南省教学质量管理年先进个人(2008年)。《人才瞭望》杂志报道“优秀回国留学博士后司富春”事迹(2002年)、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司富春“用分子生物学解析中医奥秘”事迹(2004年3月11日)。

近五年时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2项、省部市区国际合作项目9项,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学术会议39次,赴韩国、台湾、法国做学术大会报告3次,受澳门理工学院要求做学术报告1次,被聘为《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西部中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编委。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8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31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全国中医方证学术会4次,多次在全国学术会做学术报告。

四、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含学术方向带头人简介)

1、研究方向一:该方向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核心问题—证候和相应方药,以肿瘤等重大疾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总结疾病方证规律,创立方证相关信号分子多重复合物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标本揭示疾病证的分子内涵,运用细胞或分子模型筛选并优化有效中药,创制难治性疾病基本方剂,研究证方的作用机理和证候发生的分子病机,阐明方证相应的分子机制,为中医临床医学提供分子理论依据和基本方药,为药物研制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方药基础。

学术带头人:司富春教授(简介同学科带头人)

2、研究方向二:“衰老相关疾病的情志病机研究”,该方向以情志与衰老为研究对象,探讨过度情志应激加速衰老进程的机理以及肝主疏泄病机变化规律,对衰老相关疾病的情志病机从分子水平加以阐释,并在肝藏象个体差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学术带头人詹向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建设期间新增国家“973”子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发布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5部。

3、研究方向三:“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该方向主要进行五脏功能理论研究,并注重在临床上研究中医脏腑理论,体现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的特点。

学术带头人洪素兰教授,硕士生导师,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2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2部,承担“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副主编、《中医学概论》编委。

五、科研情况

近五年共承担科学研究88项,其中国家级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课题28项。973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省部级17项。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项,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2项、科技创新人才1项,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团队1项、河南中医学院中医方证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项目1项。共获奖46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5项,其中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厅局级奖项17项;省级成果鉴定2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受理发明专利5项。五年来共发表期刊学术论文243篇,其中国家中文核心116篇、国家科技核心66篇,SCI/ EI/STP收录14篇;会议论文83篇;教学论文48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42部,其中教材15部。

六、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学校制订有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学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度、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制度、导师遴选制度、研究生的学位制度等规章制度。

目前学科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建设期内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毕业7人,硕士研究生55人,毕业32人,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7人,河南省优秀毕业硕士毕业论文3名,河南省优秀毕业生1名,在校研究生承担河南中医学院创新基金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57篇。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分别是中华医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及河南省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研究院、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助共建,联合培养博士生和科研协作;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为学科特聘教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美国夏威夷大学、韩国浦项科技大学、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建立河南中医学院中医方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每季度召开1次协作建设会议;与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组成河南省中医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

另外与美国夏威夷大学、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韩国国家信号传导网络实验室和国家信号传导蛋白组学实验室、韩国岭南大学生化实验室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助关系,开展多项合作项目研究。

学科制定了完备的学科学术交流计划,举办中医方证基础与临床应用研讨会学术会议4次,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届内经年会1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基年会1次,河南省内经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1次,河南省第二届内经分会学术研讨会1次,河南省中基换届及学术研讨会1次。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1项。

八、平台建设

学校建有学科两个相关实验室,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室,面积1862平米;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面积1300平米。中医方证信号传导实验室2012年评为为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实验室,从事省部级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